抗日战争期间堪称当时冀东西部地区规模最大、
京郊平谷熊儿寨位于燕山南麓古长城脚下。抗日战争期间,冀东军分区13团的指战员在这里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堪称当时冀东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斗,令长期盘踞在长城线上制造千里“无人区”的伪满“讨伐”队伤亡惨重。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将70多位八路军烈士埋葬于北土门后山、熊儿寨东山,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为后人传颂。
位于熊儿寨乡北土门村的烈士墓。
1985年8月17日《北京日报》2版报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落成仪式在平谷熊儿寨乡北土门村举行。
1995年7月14日《北京日报》1版报道,平谷举办平谷抗战斗争史迹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拖延工期抵制“防共壕”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当时,作为冀东西部根据地中心区的平密兴联合县是日伪重点“扫荡”的目标之一,日伪军连续实施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妄图扑灭抗日斗争的烈火。为了隔断平原地区对山区的供应,把八路军封锁在山区,日伪军强迫能劳动的村民沿着山边挖“防共壕”、建炮楼,还沿长城划了一条千里“无人区”,进行“集家并村”,要求村民集中居住,形成“人圈”。
平密兴联合县的人民没有被日寇残暴的屠杀所征服,也没有被“怀柔”政策所欺骗,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艰苦斗争。
平谷北寨村民坚决不去挖壕沟,日伪军得知后非常恼怒,带着“大镐队”前往北寨,烧光、刨平了村里所有房子。南山、鱼子山、大段洼等根据地的村民也不出工挖壕,敌人进山烧杀,村民们就“跑反”。
还有一些村采取了迂回的斗争形式。村民们秘密选出“哨工”,负责监视监工。监工不在时,村民们就“磨洋工”;监工一出现,“哨工”会立刻通知村民,假装猛干一阵。有些村的村民经常是白天挖沟,夜间又在民兵、游击队员的配合下把沟填上。如果遇上游击队打埋伏,打死打伤监工的日伪军,村民们就趁机跑掉。
村民运粮支援前线。
民兵出发去破坏日伪军交通。
1945年,冀东十四专署(地委)驻地。
这些抵制和斗争,使得“防共壕”工期一拖再拖,仅平谷地区就整整挖了一年多,直到1943年5月间,壕沟才全部挖完。而日寇妄图用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在山区制造的“无人区”,因为山区人民始终坚持斗争,使得“无人区”里不仅一直有人,而且还组成了武装民兵。其中,日伪军在梨树沟门和塔洼建的“人圈”,由于受到村民的抵制以及八路军、民兵的不断打击,最终也没能建成,只码了个地基模样。
发明“消息树”传递情报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岁月,山区根据地的村庄多次遭到摧毁,粮食也极度缺乏,但平谷军民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斗争,团结得更加紧密。
没有粮食吃,人们就吃野菜、树叶。房子被烧了,人们就搭窝棚住,窝棚又被烧了,就住坝根、山洞、密林。锅碗被砸了,人们就用破锅片做饭,用碗碴儿舀着吃。大家豪迈地说:“烧了草房将来盖瓦房,烧了瓦房将来盖楼房,打败了日本鬼子,再重建家园!”白羊、黄榆坑、罗家沟村民的房子多次被烧,大多数村民就住在北坡的山洞里,一住就是两三年。没有火柴,村民就自制火镰,打燧石取火,用硫磺沾麻秆,制作“大取灯”来引火;没有灯油,村民就刨松树根,劈成木条,做成“松明子”照明。
由于受到封锁,八路军兵工厂制造手榴弹、地雷没有生铁,村民们就把家里的碎铁贡献出来;炼铁没有焦炭,村民们就砍伐山上的橡树烧白炭。当这些橡树烧成炭、炼出铁,铸造出手榴弹和地雷时,村民们高兴地说:“咱们的大橡树也为抗日立功啦!”
那时候,山区根据地的山头上都有各村设立的岗哨,一旦得知日伪军出发的消息,放哨的村民就会高喊“撒驴了”“羊下地了”,意思是敌人来了,赶紧转移。日伪军一走,放哨的村民又会喊“卖豆腐了”,表示敌人已退,大家可以恢复正常了。后来,村民还发明了“消息树”,就是把砍下的树立在山头,然后用土、石头砌好。万一情况紧急来不及喊话,放哨的村民就把“消息树”放倒,村里人看见“消息树”倒了,就马上隐蔽起来。
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网址: http://www.krzzyj.cn/zonghexinwen/2021/080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