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 刘伯承129师为什么损失最小
毛主席曾将游击战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又将八路军的基本作战方针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谈到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时,毛主席曾一会儿伸开五指,一会儿收拢拳头,形象地说: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是考虑便于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小游击队可以到平原地区发展。
这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立于不败之地,克敌制胜的大战略!
但是,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开国元帅、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却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战法。
为什么呢?因为对日作战与红军时期的与国民党军作战有所不同。
国民党军“进剿”红军,大部分情况下类似于一线平推,此时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的战法,是非常高效的。
但是,日本“围剿”八路军,战术变化很大,一般是先合围,后紧逼,像用梳子篦,在这种情况下再“敌进我退”,就很难奏效。
特别是华北日军在经过与八路军数年的较量后,亏也吃了不少,对八路军的战术也已非常明了。日军已摸清了八路军的战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日军从外围扫荡,八路军军主力必然是向心运动,缩入根据地腹地中心。
为此,日军采取了四面八方合围战术,从各个方向一齐朝八路军腹地进行铁桶大合击。
针对这种情况,刘伯承师长经过深思熟虑,巧妙地将毛主席的“敌进我退”反过来用,大胆地“敌进我进”!
“敌进我进”,即在日军合围时,选择适当时机和地点,在有缝隙,敌人难以回头的情况下,成功地跳出“铁桶”,转移到外线,背击尾击敌军。
1942年5月,华北日军对太行山区发动规模空前的五月“大扫荡”,在艰苦的转移突围中,八路军总部机关遭到重创,左权副总参谋长牺牲。
6月上旬,侵华日军又发起对太行山南部的重点攻势,矛头直指八路军129师师部。但是,在八路军129师运用刘伯承师长的“敌进我进”战法,经过四昼夜艰苦奋战,顺利地跳出了日军的“铁桶”合围。
冈村宁次说,此次“扫荡”唯有一个“刘伯承集团”没有受损,日后定当多加注意。
后来,刘伯承在延安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跟刘伯承说,你这个“敌进我进”提得好!
那么,刘伯承元帅当时为什么能够提出“敌进我进”这样的战法呢?
多读书,多研究!
刘伯承除了每天打仗转移,就是读书,透彻研究日军作战的各种情况。
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网址: http://www.krzzyj.cn/zonghexinwen/2020/1103/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