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区长贺进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4 年10 月,贺进区长牺牲在武安县(现武安市)继城区邓家庄。他牺牲后,他所在的抗日四区政府所在地继城镇改为贺进镇,他同副区长赵湘同志牺牲的邓家庄改为贺赵庄。这是全国以烈士名字命名为数不多镇村之一。至今,贺进区长的故事在武安仍广为流传,耳熟能祥,人人皆知。他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和影响着武安人。
贺进烈士墓碑
一、义无反顾 投身革命
贺进,原名郝桂峦,1917 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西庄屯村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3 岁考入正定县第七中学,1933年在北平市河北高中读至毕业,1934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当时,正值国难当头,他毅然参加了“一二·九”和“一二·六”学生爱国运动,积极投身于抗日爱国潮流中。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践踏华北,国土沦陷,贺进被迫离学,从学校辗转天津回到家乡正定。当时,侵华日军到处烧杀抢夺,日无宁日。于是,贺进随全家逃难到山西,途中看到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惨景,他气愤地对亲友说“国家不治,人民不安,我们再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他毅然撇下年过半百的父母和新婚不久刚刚怀孕的妻子,协同八名同志,坚定地走向了自己早已选定的道路,奔赴当时由北方局朱瑞同志主办的“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学习。毕业后留太南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机关指导员,历时三年深受领导和同志的爱戴和信任。1942 年,在边区行政干校学习后,调武安(北)县四区(继城区)任区长。
二、组织力量 抗击日寇
武安(北)县抗日四区政府先设在沙洺村,为扩大抗日根据地安定民心,区政府从沙洺村迁到继城镇。贺进了解到继城镇贺姓人较多,为了更贴近群众便于工作,从此改名为贺进。继城镇是三川之口,为县西北货物集散地。日寇炮楼就在镇东八公里的营井,日伪军经常来继城扫荡,烧杀抢夺,人民群众日夜不得安宁。贺进到继城后,立即招收发展民兵组织,队伍由原二十多人发展到二百多人;民兵由原来仅有大刀、红缨枪、石雷和为数不多的手榴弹,增加了五支手枪和三十支步枪。为了壮大队伍,每逢一、四、七集日,民兵即进行操练或搞石雷爆破演习。1943 年6 月3日中午,百余名日伪军向继城扑来,贺进和八路军敌工外线工作站站长毕义举亲自指挥民兵与日伪军激战四个多小时,将日伪军赶至村东三里桥,展开了肉搏战,只打的日伪军节节败退。在这次战斗中,民兵三班长白三英勇牺牲、民兵二班长冀长栓身负重伤被一班长柳占海背回。从此,继城民兵威名大振,日伪军再不敢轻易入继城区界,继城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根据地。
三、同甘共苦 共度灾荒
贺进虽出身于富裕家庭,但自幼养成了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自参加革命工作后,要求自己更严。穿的粗布衣、粗布袜,还是自家做的,盖的被子是三七年参加革命时从家带来的。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更不下饭馆,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志和群众满腔热忱、亲如兄妹。他口才出众,语言生动,干群都爱听他讲话。到继城时间不长,就与干群鱼水情深,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为了响应党的“开展大生产运动,部分自给,以减轻群众负担”的号召,区委、区政府组成了干部开荒队,贺区长以身作则,一马当先,带领大家起早贪黑地干,在他的影响下个个精神抖擞,中午也不肯休息。贺区长的手磨起了泡、结下了茧,同志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这算什么,比起前方流血牺牲好得多了。”开出的荒地种上了谷子,贺区长抽空就往地里担大粪,群众看到区长担大粪,认为是件新鲜事,说:“国民党区长骑马坐轿还嫌不舒服,共产党区长同咱一样挑大粪,真是世上少见的事啊!”
1942 年,是连年灾荒的第二年,旱灾、雹灾和敌人的封锁一同袭来,人民群众的苦难越来越深,很多群众连糠也吃不上,这又是对敌斗争最艰苦阶段。贺区长和区委领导万分焦虑,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脱困方案,向上级请示报告,经多方努力,从山西运来一部分粮食,首先保证不能饿死人。同时,贺区长带领干群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大力组织纺织度荒,纺织一斤布能换回十斤粮。从四二年秋到四三年秋对头一年统计,群众共收入六十多万斤粮食,有力地解决群众度荒问题,也大力支援了抗日军政人员的穿衣用布问题。同时,贺区长还亲自到水利条件好、麦收收成好的活水、沙洺等村动员群众借出粮食六十石(一石三百斤),接济了灾情严重的桃园沟内十五个村子受难群众。还组织群众打野菜、采树叶、搞副业,从游击区背盐、运棉花,供给后方军民,再从山西运回粮食和山货度荒。就这样,全区人民群众顺利渡过了历史罕见的灾荒年。广大贫苦农民深情地说:“要不是来了共产党,还不定饿死多少人哩!”
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网址: http://www.krzzyj.cn/qikandaodu/2021/0522/536.html
上一篇:士的再造战时中国的思想潜流
下一篇:叶成焕身先士卒的抗日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