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八厂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和故乡
多个从无到有,诸多第一的丰碑,是人民兵工“把一切献给党”的生动阐释。
二九八厂是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厂,也是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和故乡。工厂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民兵工精神。
工厂诞生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36 年在南京筹建,先后迁徙于四川重庆、昆明柳坝、昆明海口。在昆明市海口镇红山腹中,13 个人工挖掘的山洞自西向东排列。10%的工程开挖于1939 年至1941 年,90%的主体工程建于1965 年至1975 年。20世纪60 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背景下,工厂历经10 年将13 个旧山洞修复、加固、延伸,用于隐蔽生产,属于生产性基建工程。这些山洞纵横交连,总长1000 余米,面积 平方米,设计安装设备600 余台,能容纳3000 人三班生产,洞口可承受一定当量的炸弹轰炸,共有27 个主要出口,简易防护门15 道,老一辈兵工人长年累月在山洞内生产劳动,开创了中国光学工业的先河。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工厂才陆续迁出山洞新建厂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陆续试制和生产出军用指南针、炮兵用象限仪、立体镜、望远镜、测远镜等军用光学器材,派出军械游修队,赴各抗战前线修理光学器材,直接为民族抗战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提高军队装备水平、发展光学工业、支援国内建设,工厂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20 世纪60 年代,二九八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一厂之力撑起中国光学工业的半壁山河,充分展现了人民兵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1956 年至1987 年,工厂先后向吉林、陕西、北京等近20 个省市和39 个厂、所、院校输送了各类专业人才3800 余人,接待部属大专院校实习生1300 多人次,为部队培养了一批以军品检验人员为主的专业人才。二九八厂先后向全国11 个工厂无条件交付已定型的37种产品底图,共计1264 册 余张;向20 多个工厂无偿提供技术资料2500 多册和产品蓝图1500 余册。向北京、上海、武汉、南京、重庆、西安等地的光学厂、所、院校提供精密照相机、对中心磨边机、多头螺纹车床、全相显微镜等专用设备和仪器2340 余台(套)。
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怀
二九八厂的发展建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殚精竭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二九八厂的建设发展极为关心,高度重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彭真、杨尚昆,以及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李井泉、陆定一、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莅厂视察,对工厂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工厂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6 年1 月,国防部长彭德怀到二九八厂视察,把一具志愿军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枪用红外瞄准镜交给工厂,指示“要做红外线瞄准具”。
1965 年4 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第二次到厂视察,这是继1957 年8 月第一次视察二九八厂后再一次视察工厂。在厂领导的陪同下,朱德委员长参观了工厂陈列室及4 号山洞。在厂招待所会议室里,朱德委员长提笔为二九八厂写下了“政治是统帅,政治和技术相结合,把生产提高到更先进水平”的题词。
1964 年3 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莅厂视察,总理语重心长地对工厂领导说:“要多培养云南本地的技术人才,要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总理在车间里看到工人们在集中全力赶制一种部队急需的夜视仪器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高兴地说:“好!好!就是要多搞我们自己的新产品。”在检测夜视产品的暗室里,总理热情地鼓励大家:“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质量再提高点,看得再远一点,重量再减轻一些,为我军装备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1950 年到1986 年底,先后共有25 位中央首长和100 多位省部级以上的党政领导亲莅二九八厂视察,对工厂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留下一个又一个的难忘镜头。他们的殷切嘱托,鼓舞和激励着兵工儿女开拓进取。二九八厂也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丰富全面的成果,影响深远的贡献,确立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使命与担当
二九八厂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人民兵工不畏艰苦、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了军工企业为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强军兴军的担当精神。
二九八厂创造了中国光学史上的多个从无到有:光学仪器制造的从无到有,光学仪器研制的从无到有,光学玻璃熔炼的从无到有,主动式红外产品研制的从无到有,地面标定设备研制的从无到有,微光核心器件制造的从无到有。同时也缔造了中国光学的诸多丰碑:中国第一具军用望远镜、中国第一具对空测距机、中国第一具火炮瞄准镜、中国第一条光学玻璃熔炼生产线、中国第一支红外变像管及第一批主动式红外装备、中国第一支微光像增强器及第一批微光夜视产品、中国第一套导弹地面瞄准设备。
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网址: http://www.krzzyj.cn/qikandaodu/2021/032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