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抗战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1937年8月,周恩来与国民党进行五次谈判后回到延安。图为毛泽东和周恩来 (右一)、朱德 (右二)、林伯渠 (左一)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合影
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以《论持久战》为题,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历时9天的讲演。讲演围绕着“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与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怎样进行持久战与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共讲了21个问题。最后,他明确指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坚持持久抗战,结果都是一样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这一结论,气势恢宏,掷地有声。结束时他还郑重而谦恭地表示:“这个问题值得引起广大的注意和讨论,我所说的只是一个概论,希望诸位研究讨论,给以指正和补充。”实际上,毛泽东对此已有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特别是对全面抗战10个多月以来战争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然而,面对当时人们对战争前景的种种疑虑和困惑,毛泽东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阐释,以鼓舞全民族的抗战信心。
民族之虑,亟待释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政府企图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准备3个月灭亡中国。“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叶剑英在《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一诗中,曾对当时的形势如此描绘。
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战争。7月8日,即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通电全国,号召人民奋起抗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同一天,毛泽东领衔的诸红军将领还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接着,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愿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目标下,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征。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和影响下,全国各民族、各界人民、抗日救国团体积极行动起来,抗日御侮。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也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
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进行部署,准备应战;另一方面又急欲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期事件之早日和平解决”。同时,还把希望寄托于列强的干涉上。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谋求和平的行动事与愿违。几次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均遭拒绝,希望他国居中调停也均遭婉拒。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才被迫宣布应战。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对日抗战的方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曾对此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并提出主张坚决抗日,反对妥协退让的方针。蒋介石的谈话虽然表明了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但其依赖外力、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并未破灭。
抗战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延安
然而,日本为实现其速战速决的方针,迅速向华北增兵。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陷落。日军以主力向华北展开战略进攻的同时,又分兵一部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这种形势下,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7月底至8月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拟订了《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提出对抗日的国防问题的意见。在中共中央的提案中,正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非正义寡助,我正义多助等基本特点,系统地阐述了全国抗战所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指出:“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的战争,在长期艰苦英勇牺牲的战争中求得胜利,也必定能胜利。”“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在决定的地点、适当的时机,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与兵器,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的阵地的消耗战。”
8月1日,毛泽东收到蒋介石邀请中共派代表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的电报,中共决定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出席。为了推动和促进全国抗战路线及战略方针的制定,8月4日,毛泽东与张闻天在延安商讨对国防问题的意见,并电告周恩来等人。8月11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南京国防会议上,提出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方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全国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的一贯主张。指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并强调只有动员全国军民方可取得最后胜利。
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网址: http://www.krzzyj.cn/qikandaodu/2021/0226/473.html
上一篇:纪念抗战胜利周年阅兵活动中药品保障工作的做
下一篇:第二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