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壮丽华章——《壮丽华
作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中南民族大学李资源教授等著《壮丽华章——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抗日战争研究》,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殊为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一项具有价值的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一个学术热点,一代代学人后先相继,精研覃思,硕果累累。其中关于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研究亦所在多有。但是,综观相关研究学术前史,薄弱环节和偏失仍不容忽视,诚如作者所概括的:第一,少数民族抗战研究大多停留在史料的整理以及史实的描述阶段,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在涉及具体少数民族的研究上,对一些典型少数民族抗战研究较多,而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抗战研究则较少。第二,呈现出宏观研究过粗、专题研究过细、中观研究较少的状况。第三,研究角度比较单一,记述多,论述少,缺乏多角度、多视野的探讨和分析,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抗战的特点、地位、作用和启示等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有鉴于此,作者以全新的视角,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和阐述了抗日战争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抗战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以及东北与内蒙古、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和东南等七个区域各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史实,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少数民族抗战的特点、重大意义和历史启示。因此,本书堪称特色鲜明,创获尤多。 1 鲜明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本书选题的价值所在 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程中,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微走向复兴的划时代的转折点。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曾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2页)。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觉悟和团结的促进,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同仇敌忾、团结抗战,从而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伟力,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从历史中汲取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是抗战史研究内在的功能和价值。对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源。所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研究,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中国精神,振奋全民族的信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将民族政策与抗日斗争有机结合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视角 不同于以往研究抗日战争或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成果,本书不只研究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单一面向,而是把抗战时期党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抗日斗争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阐述党对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宣传、动员、组织和领导,进而阐述各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历史过程。这一研究视角无疑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而有其合理性。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团结奋斗的结果。少数民族参加抗日战争的广泛性,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成功实施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正确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并实施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团结抗日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才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研究少数民族抗日斗争显然不能忽略党的民族政策这一面向。 3 结构和内容上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是本书一个突出亮点 本书在结构上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使其内容首尾贯通、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叙述框架。第一章阐述抗日战争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以为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阐述提供一个历史背景和铺垫。因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各少数民族人民投入到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才为抗日战争时期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广泛投入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章主要阐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本书既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之有机结合为研究视角,则立专章论述党在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就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第三章至第九章则分别阐述七大区域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复杂过程。以往的相关研究更多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抗日斗争,而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区域则甚少或未能涉及。本书则将包括上述区域在内的全国七大区域的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纳入视野,凸显出内容上的完整性。最后一章归纳总结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特点、意义和启示。这样的结构和内容设计,使得全书结构严谨、逻辑合理,以及在内容上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网址: http://www.krzzyj.cn/qikandaodu/2020/1106/362.html
上一篇:习近平的抗日战争史观
下一篇: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